今年冬天将更冷 寒露无雨冬雨多
寒露一到,天气确实变得不同了。10月8日正是寒露节气,老话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作为秋天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不仅意味着天更冷、秋更浓,还隐藏着预测整个冬天是冷是暖、是干是湿的“天气密码”。寒露后面紧跟着霜降,再往后就立冬了。在这个冷热转换的关键点,古人通过观察寒露当天的天气,能大致判断出冬天的基本情况,并把这些经验编成了顺口溜似的谚语。
南方有一句流行的谚语:“寒露无雨,百日无霜。”意思是如果寒露当天没下雨,那么接下来近百天都难见到霜。这说明冷空气还不强,水汽也少,天气回暖慢,霜来得晚。这样的年份,冬天往往也比较温和,不会太冷。而广西等地流传的另一句谚语是:“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这句话关注的是冬天降水多少。如果寒露这天下雨,代表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碰上了,但水汽“提前消耗了”,到了冬天反而雨雪稀少;如果寒露没雨,说明水汽还“憋着大招”,等冷空气一来,很容易形成下雪或降雨的天气,冬天不仅冷,还湿漉漉的。
广东广西人总结出更长期的规律——“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寒露当天下雨,意味着大气水汽充足,这种湿暖状态甚至能持续影响到明年开春,导致正月、二月雨水偏多,直接影响春耕播种。这些老话不只是经验,还真有点科学道理在里面。比如“寒露阴雨秋霜晚”,说的是如果寒露是阴雨天,那么当年的秋霜会来得特别晚。阴云像一层棉被,阻止地面热量散失,温度降不到零下,自然很难结霜。
江西人的谚语更形象——“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寒露到霜降之间,一旦刮起紧实的大风,多半是强冷空气要来了,这时候如果水汽条件够,甚至不用等到深冬,可能提前迎来第一场雪。河北地区也有类似的说法——“雾天寒露雪前赶。”意思说寒露当天如果出现大雾,那么这一年下雪的时间会提前。雾本身就是水汽遇冷的产物,寒露见雾,意味着大气温度已经很低,冷空气稍微加强,雾就能转成雪。
“寒露闹天,闹到立冬”这句总结性的谚语表示,如果寒露时节天气不稳定,又是风又是雨的,那么这种“不太平”的天气很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立冬。整个深秋到初冬,天气都起伏多变,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谚语虽然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也不如现代气象预测精准,但它们真实反映了古人观察自然、总结规律的智慧。
明天就是寒露了,不妨走出门,抬头看看天、感受一下风——是晴是雨?是冷是暖?然后大胆预测一下:今年冬天到底会不会特别冷?会不会下大雪?这不仅是和古人对话,更是一种有趣的生活体验。愿你在渐深的秋天,读懂自然,也安顿好自己。今年冬天将更冷 寒露无雨冬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