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深圳扛住了台风的韧性大考 系统性应战显成效
台风“桦加沙”在阳江登陆后,深圳市三防办信息显示,全市未接报人员伤亡信息,城市运行整体平稳,实现了防御目标。从两年前的“9·7”极端特大暴雨到多次台风考验,深圳再次展示了其作为韧性城市的实力。
中国有上海、北京、深圳等七个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易受台风影响的深圳,通过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全球高密度城市治理的一个样本。
早在台风“桦加沙”过巴士海峡前,深圳已启动防台工作。一周前,深圳市气象局通过多渠道发布相关视频,提前132小时进行预警。相关部门根据气象监测和历史案例分析,预测台风可能带来的主要风险:强风对高层建筑、塔吊、广告牌、行道树的威胁;沿海低洼区域海水倒灌风险;以及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
为此,深圳进行了系统性应对。城管部门组织力量修剪树木,排查并加固了大量树木,有效防范了台风来袭时树木倒伏伤人或砸坏设施。供水、供电、通信等部门也提前行动,全面检查和加固重要设施设备,并组建应急抢修队伍。
台风期间,深圳实施“分步五停”措施,既保障学生安全,又减少户外工作者的风险。这一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考量,兼顾了经济发展需求。
多年来,深圳持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规划编制与管理环节,强化空间管控以保障市政安全,并提升城市应急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市政需求弹性预留、划定黄线蓝线等,以及利用多功能地块联合作为避难场所。
工程防御方面,深圳提出多项任务,如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和地下空间防汛能力。城市保障方面,持续提升用水、用电等城市生命线供给能力。灾情预警方面,构建智慧预警体系,强化雨水情监测预报能力,实现河道洪水预见期的提升。
尽管深圳成功抵御了本次台风,但“桦加沙”仍给深圳带来了一定影响,全市倒伏树木818株。在深圳周边地区,阳江和香港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专家表示,近年来台风呈现出近海衰减速度变小、快速增强个例增多的趋势。城市防洪排涝面临工程标准需兼顾效能与成本的现实难题。提升预报精准度是防台减灾决策的关键,依赖于数值模式、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发展。
从本次应对过程中,技术创新亮点显现,如无人机的应用,通过高空巡视与语音预警,提高了防台工作的效率。超大城市深圳扛住了台风的韧性大考 系统性应战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