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人一起沉浸式收割晒谷 感受千年农耕文化
今天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古代的丰收场景是什么样的呢?两百多年前,一位画家用笔墨记录下了秋收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感受风吹田间的金黄稻浪。
这幅名为《万亩登丰图卷》的作品堪称“五谷丰登”的最佳范例。近一米长的画卷中,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尚带绿意,山脚下屋舍整齐排列,田园风光静谧悠然。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岸上尽是丰收的金黄。田地间,农人们忙碌收割、晒谷、贮藏,井然有序。除了农忙场景,画中还有骑牛吹笛的牧童、奔跑的小狗和鸡群,整幅画卷细节丰富,生动再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一幕。
绘制这幅《万亩登丰图卷》的是清代书画家董诰,他与父亲董邦达在画界并称为“大、小董”。董诰的山水画风格雅秀、独具一格,擅长运用墨色和枯笔长皴技法,作品神韵悠然。他的山水画既有林木葱郁、山峦起伏的辽阔秀美,也有花枝绽放、春意盎然的小巧生动,尽显文人画中的平淡天真意趣。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农事的传统,“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诗经》中的《小雅·甫田》就描述了丰收之景,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数千年来,人们对丰收的美好祈愿一脉相承。战国时期,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形似谷粒的谷纹成为当时的流行纹饰,装饰有谷纹的玉器被视为祥瑞之物。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用稻禾、灯笼等元素组成五谷丰登纹,将其绘于碗盘或绣在荷包上,祈盼风调雨顺、丰收吉庆。和古人一起沉浸式收割晒谷 感受千年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