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上线iPhoneAir页面 eSIM普及加速
当你蹲守苹果官网抢到iPhone Air首发名额,付完6999元尾款,却在激活页面看到“中国大陆暂不支持eSIM”的红色提示时,这不是某个人的倒霉经历,而是2025年9月中国消费者集体撞上的“数字墙”。9月16日,三大运营商突然打破沉默:中国移动APP悄悄上线“eSIM预约入口”,页面写着“近期上线,敬请期待”;中国联通客服支支吾吾承认“iPhone Air还在适配,时间不确定”;中国电信更绝,仅广东、四川等四省线下营业厅能办,其他地区客服干脆说“业务下线,恢复时间未知”。
一张看不见的虚拟SIM卡,让无数果粉从“下单时的狂欢”跌进“激活时的焦虑”。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从2015年工信部首次批准eSIM试点至今,我们等这张“嵌在芯片里的电话卡”已经等了整整十年。十年间,欧美用户早已实现“手机、手表、平板共用一个号码”,东南亚小贩用eSIM随便切换运营商套餐,而中国消费者却还在为“买了新手机用不了”发愁。这场关于eSIM的拉锯战,从来不是简单的“技术适配问题”,而是一场关乎每个人“通信自由”的权力博弈。
重庆渝北区的果粉陈阳最近很郁闷。9月12日iPhone 17系列开卖时,他没抢热门的Pro Max,反而盯上了号称“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无实体卡槽设计,机身厚度仅6.1毫米,“本以为能体验一把‘无卡自由’,结果付完款才发现,官网小字写着‘eSIM支持依监管审批而定’”。9月16日热点话题,陈阳跑了三家运营商营业厅:移动营业厅小姐姐指着海报说“预约入口在APP,但具体啥时候能用不知道”;联通店员更直接,“iPhone Air?没听过能办eSIM,手表的倒是能办”;电信营业厅干脆告诉他“重庆办不了,你去广东试试?”最后他打开三大运营商APP:移动的“eSIM预约”页面像个半成品,只有“提交手机号”按钮,点进去显示“排队人数已超10万”;联通的eSIM专区全是手表、平板型号,搜“iPhone Air”直接跳转404;电信APP更绝,输入“eSIM”,AI客服回复“该业务已下线,恢复时间待定”。中国移动上线iPhoneAir页面 eSIM普及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