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 引发家长共鸣与讨论
媒体评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 引发家长共鸣与讨论。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并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该项建议,引发广泛讨论。该建议提到,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和关注。还提到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并表示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要接送学生。
这个建议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许多网友表达了不满,认为学校应直接去孩子家里接,或抱怨三点半放学时间太早,很多家庭只能依靠老人接送。这些负面言论反映出家长们的无奈和现实困境。
客观来看,这个建议确实有一定道理。老人身体不好,接孩子不合适,不仅自身可能遇到突发状况,照看孩子也会成为难题。然而,家长们之所以邀请老人帮忙,是因为放学时间过早,自己实在腾不出手。老人也希望能在家休息,父母也希望亲自陪伴孩子,但条件不允许。
提出此建议的学校并没有恶意,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能提的建议有限。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孩子上下学接送问题这一长期痛点。今年4月,有市民在人民网留言板上发帖称深圳小学放学时间过早,建议延时至18:30放学。对此,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回应: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至18:00,特殊情况可由学校妥善安排。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学校课后服务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衔接。尽管不少学校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但这种服务的开展与否、质量成色、费用并不统一,加上一些教师对延长工作时间抵触,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因此,很多家庭不愿意或无法选择延时服务,又回到了过去的难题:想方设法早早地把孩子接回家,只能拜托老人救急。“不让老人接送”的提醒本身并非无理,但如果缺乏配套支持,只会让家庭感到更加无力。真正需要的是制度层面的长效安排,比如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引入更多元的服务种类,增加对教师的补助,提高积极性,甚至从政策层面引导企业安排育儿家庭灵活下班时间等,都应当纳入议事日程。
这些措施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但也正因为困难,才更能体现公共治理的价值。社会应共同努力,让父母不再为放学时间焦虑,老人不再因无奈而勉力支撑,孩子能在更安全、更充实的环境中成长。媒体评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 引发家长共鸣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