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爬”兴起 服务边界不能模糊 监管真空需重视
近日,一段多名峨眉山陪爬团队员拉、背、扛、抱女游客协助登山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有人质疑这样的爬山意义何在,还有人质疑陪爬存在“擦边”嫌疑。
据陪爬团总领队杨汶雨介绍,该团队成立近一年,成员平均年龄28岁,陪爬费用在598到798元不等,主要负责安全带路、驱猴驱蛇、协助客人登顶。只有在客人同意或主动要求下,才会提供拉手、“公主抱”或背客人的帮助。峨眉山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陪爬不是景区服务,是私人行为,至于是否擦边的问题,他们会向上反映。
陪爬近年来常见于一些路途较远、海拔较高的热门景区,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与陪爬相关话题常登上热搜榜。作为旅游服务的新业态,陪爬通过专业陪伴和情感支持,减轻游客体力负担,提升爬山的安全性、趣味性和文化沉浸感。
陪爬服务项目正在不断拓宽,从最初的带路指引、帮忙背包、背小孩、拍照、讲解等,延伸至对部分游客的抬、背、扛、抱等“贴身”服务;从业人员也从在校大学生扩展至专业陪爬人员。对于一些因种种原因无法自行到达心仪景点的游客来说,花钱购买陪爬服务是个不错的选择。
尽管如此,“公主抱”之类的服务还是超出许多人认知,相关图片、视频被广泛传播后引发关注不足为奇。实际上,即使陪爬队员是运动健将,也不可能长时间提供此种极其耗费体力的服务,一些视频看起来更像是互相开玩笑、恶作剧,如同揽客噱头,外人不必太当真。媒体贴上“公主抱”陪爬团标签有失偏颇。
围观“陪爬服务”,应关注其背后存在的监管真空。陪爬作为新兴业态,在填补旅游服务空白的同时,暴露出无证经营、服务边界模糊、保险机制缺失、价格不透明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保障各方权益。
有人将这种服务业态称为“陪爬经济”,多元化社会中少数人的差异化需求应该被看见。发展“陪爬经济”有助于拓展就业岗位,值得尝试。然而,“陪爬”已出现多年且持续升温,至今未引起足够重视,处于“野生”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陪爬服务”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重视。“陪爬”兴起 服务边界不能模糊 监管真空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