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爷爷呼吁年轻人先做好自己的事再去玩 适度娱乐无伤大雅
游戏爷爷呼吁年轻人先做好自己的事再去玩 适度娱乐无伤大雅!有那么一条老掉牙的段子:“这届年轻人,不行啊!”最近,这句话又有了新的主角——游戏。有人会叹口气:“完了,这帮孩子彻底废了!”也有人会一本正经地把游戏打上“精神毒药”的标签,说它把年轻人变成了“废柴”。但这帽子扣得未免太大了吧,真的有那么离谱吗?到底是游戏本身有问题,还是我们想当然地把所有锅都甩给了游戏?
你见过那种沉迷游戏的小年轻吗?手机不离手,哪怕吃饭也在点屏幕。课间、厕所、楼梯口,手里都在操作着什么,嘴里还在念叨“快打啊”、“来救我”!晚上卧室灯一关,以为这就能安静一会儿,实际上盖着被子继续战斗到凌晨。不少家长和老师觉得,孩子们变了——成绩下来了,朋友之间似乎只剩下“组队开黑”,一开口就是“皮肤”“排位”,连打篮球都变成了“刷体力”。
焦虑啊,心头上开始浮现各种烦躁——是不是游戏真能把人洗脑?这个问题不止困扰着一两个家庭。有学校甚至统计过,班上有一半男生都说自己曾经“管不住自己”,想放下手机,却觉得就是放不下。谁劝谁都没用,家长禁了,孩子偷偷来。有的甚至开始撒谎、顶撞,成绩一塌糊涂,脾气也越来越不耐烦。很难不让人怀疑,难道游戏真的这么可怕?
其实吧,游戏黏住人的功力确实有点门道。只要你点下“开始”,游戏里各种奖励和成就都会立刻弹出来。就像一只会变魔术的糖罐子,刚吃完第一颗,又来第二颗,甜得你停不下来。“奖励刺激”这玩意儿谁能抗拒?更别说现在的游戏都热衷于社交了,组队、聊天、组建帮派,一堆人边玩边聊,搞得不参与一下都跟不上潮流似的。你要是不打,仿佛和现实小团体隔绝了,也会被嫌弃“不合群”。游戏爷爷呼吁年轻人先做好自己的事再去玩 适度娱乐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