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意味着什么 开启商业运营新篇章
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意味着什么 开启商业运营新篇章。星座运营位于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顶端,对商业航天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星座运营的基础是频率和牌照。据报道,相关部门近期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这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重要一步。这张牌照属于基础电信业务中的A13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具体为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卫星互联网牌照是一种许可证,允许企业开展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申请主体需为国有控股不低于51%的专营公司热点话题,注册资本需达1亿或10亿元人民币,并满足技术能力、设施资源等条件。审查周期为180天,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或10年。
不同于以往的卫星通信牌照,卫星互联网牌照主要针对由低轨卫星组成的大规模星座网络,涉及运营主体、业务范围、太空频率、轨道资源、星座规模等关键问题。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加快,卫星互联网正走向商业运营,适时发放此类牌照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星网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是牌照的核心候选者。其规划的低轨星座正稳步推进,从技术储备到组网规划,都具备国家级商业运营的能力。上海垣信也在积极进行低轨卫星研发和星座组网,并在海外进行了多项卫星互联网业务验证,效果良好。此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可能获得此牌照,二者已经在基于天通进行技术和产品验证。
卫星物联网作为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延伸,其牌照也被业界期待。监管部门已启动相关调研,未来若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卫星通信产业生态。
对于商业航天产业来说,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既是“强心剂”也是“指挥棒”。有了明确的运营主体和业务规范,资本和技术才会更敢投入,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支撑。短期内,牌照会加速卫星互联网的落地进程,包括星座组网、终端设备研发和行业应用试点推广等方面。但要实现成熟的服务,还需克服火箭发射成本与技术、卫星批量制造效率、全球频率轨道资源抢占、终端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挑战。预计最快也要到“十五五”末期才能真正从“起步”走向“加速跑”。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意味着什么 开启商业运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