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朋友、不社交,校园里为啥越来越多“人机学生”
近日,在B站看到一段百万观看量视频《教你在学校如何变“人机”》,几十万人点赞。视频提及的“人机”,指的是那些在学校里如同游戏中的NPC一般,不主动、低互动、“低耗能”社交的学生。
不少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自嘲为“校园人机”:有人说,自己在校超10小时几乎不主动说话,唯一的朋友是“体育课搭子”;别人说什么有趣的事情只会机械鼓掌,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微笑;甚至有个别班级的“人机家族”群体能迅速扩大到几十人。
一种“人机”社交模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悄然蔓延。他们妄图在现实社交中隐形,以此换取内心的安定自洽,同时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被外界伤害。表面看起来安静守矩、低调“挂机”,实则在心理层面正经历着一种“隐性退缩”。
没朋友、不社交,当校园里越来越多“人机学生”,教育该如何破解背后的情感与社交困局?
低互动、不主动,校园出现“人机学生”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报道里提到,一所重点中学课间的走廊像被按下静音键,人烟罕见。教室里乌压压的学生,39个在低头刷题,8个在背诵课文,唯一在闲聊的两三个——线%与学习相关热点话题。
14岁少年赵明,游戏里的好友遍布全球,随时组队开黑,颇有号召力,现实中却找不到一起踢球的伙伴。“在游戏公会里,我是拯救世界的剑士;回到教室,我只是排名表上的数字。”其他学生聊的物理化公式、培训班级别、杯赛奖项,他都不懂。
就像B站用户“来一杯XX茶”所说,自己很喜欢存在感很低的那种感觉,她和同学就是同在一个教室的陌生人,不必要那么熟。这样的“校园人机”场景,开始在学校出现。
如果要给“校园人机”一个阐释,主要是指情绪淡漠、被动回应、保持中庸、主动隐形的学生。他们奉行“低耗能”社交,就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不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维持着恰到好处的点头之交。虽“存在”于集体生活,却难以真正融入其中、参与互动。具体而言,这类青少年几乎从不主动发起交流,总是回避他人的目光接触,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即使是在课间休息时间,他们也习惯独自待在座位,而非主动融入同伴的圈子。
而关于孩子的社交现状,教师和家长也常显茫然,他们更关注学业指标,如学习氛围、教学质量、排名。即使谈及情感需求,也容易归因于“攀比”“网瘾”“搞小团体”。
这恰恰反映了成人世界与青少年真实社交图景的脱节——在学生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里,“人机”与线上联结正悄然成为新常态。
在上一代人眼中“虚拟”的网络空间,青少年却能获得真实的归属感与共同体愉悦。事实上,他们不是不想交友,而是在某个时刻、某个空间没办法交到朋友。他们希望不被比较、不被嘲笑、不被忽略、不假面、被尊重……
心理老师袁媛曾分享过自己收到的一封匿名信——“今天数学课我答对了难题,但没人鼓掌,于是我在草稿纸上画了100个笑脸。”稚嫩的笔迹,拼凑出青春期的孤独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