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降雨为何让农民担忧?传统智慧告诉你
出伏,意味着三伏天正式结束,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所以有些朋友会感到今年的出伏来得早一些。
出伏雨涟涟,必定是灾年这句农谚,在民间不少地方流传。从字面意思理解,如果出伏当天下雨了,或预示当年大概率会遭遇灾害,农作物收成受损,也就是灾荒之年。
出伏以后,对于田间农作物生长来说,是形成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比如北方地区,玉米正处于灌浆期,玉米粒在这期间迅速积累干物质,让籽粒饱满,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的需求较大。
详细来说,需要充足的光合作用,合成足够的糖分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化为玉米粒的组成部分。
南方晚稻在出伏后也进入拔节孕穗期,此时水稻不仅对水分需求大,光照时长和强度同样大。
不仅能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同时还需要适宜的温度,确保幼穗分化正常进行。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雨涟涟的情况,即持续的阴雨天气,首先会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阻碍。
还是以玉米为例,如果逾期灌浆期光合作用不足,玉米粒无法充分积累干物质,出现籽粒干瘪、秃尖的情况,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再说严重的情况,如果当地降雨较多,田间产生了积水,尤其是相对低洼的地块,积水较多,短时间内无法排出。
农作物根系会因缺氧而呼吸受阻,无法正常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导致根系腐烂,也就失去了传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旱地作物玉米,根系较为发达但是不耐涝,短时间积水就可能对其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出伏降雨为何让农民担忧?传统智慧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