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北方地区极端暴雨防范应对 副高异常引发挑战
近年来,我国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北方地区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明显增加。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表现出强度异常偏强、位置持续偏北的特征,导致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2025年7月26日至29日,北京市密云区遭遇持续性强降水,突破历史观测极值,远超现行排水设计标准。此次降雨过程持续147小时,因受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燕山地形抬升共同作用,触发“暖区暴雨”。这类极端降水事件均与副高异常偏北、偏强密切相关,传统干燥的北方地区成为当前历史周期内强降水集中区域。
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华北、东北等传统少雨区域频繁交汇,形成准静止锋系统,导致强降水具有“雨带位置异常偏北、单点降水强度极值化、过程持续时间延长”等新特征。从环流机理看,当副高较常年同期偏北偏强时,其西北侧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加强,与西伯利亚干冷气流在华北平原形成强烈温湿度梯度带。这种配置下,低层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形成深厚对流系统,副高的稳定维持使雨带移动缓慢甚至准静止。在副高偏北背景下,华北山前地带受地形抬升影响,易形成“暖区暴雨”,具有短时强度大、预报难度高的特点。这种异常配置下的极端降水呈现三个显著特点: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相邻站点降水量可相差数倍;时间集中度高,往往在6小时至12小时内完成主要降水过程;强度阈值屡被突破。这种突发性和局地性特征给预报预警带来极大困难,传统面雨量预报方法难以准确刻画小尺度强降水过程。北方地区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当突发极端降水来临时,往往造成较严重后果。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极端强降水防控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在应对副高异常偏北引发的新型极端降水事件时,暴露出预报预警、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防汛能力和基础设施韧性等方面的系统性不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仍需提升,中长期预报技巧有限,全球主要数值预报中心对西太平洋副高强度的30天预报技巧评分偏低,延伸期预报准确率仍偏低(约40%至50%)。现有数值模式对副高系统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北极涛动等关键气候因子的耦合过程描述不够精确。短临预报滚动订正机制不完善,对流性降水临近预报不确定性大。在技术层面,针对快速发展的对流系统预报能力有限,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依赖6小时更新一次的预报机制。中长期、延伸期与短临预报衔接不顺畅,不同时间尺度预报产品经常相互矛盾,给决策部门造成困扰。预报员主观订正能力有限,特别是对北方地区极端降水的识别和订正经验不足。极端事件预警阈值设定不科学,现有暴雨预警标准主要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特征的变化。北方地区暴雨预警阈值普遍偏低。预警产品精细化程度不够,缺乏基于影响的预警技术。官方部署北方地区极端暴雨防范应对 副高异常引发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