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蚊子少了15%?为啥我还被咬到崩溃 体感差异何来?
前不久,北京相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北京的蚊密度同比下降了15.42%。然而,一些网友表示并未感受到蚊子数量减少,认为身边的蚊子依然很多。
这种感受差异的原因在于官方数据是基于各个监测点位监测到的蚊子密度平均值,反映的是北京蚊子总体密度的变化。实际上,蚊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在某些局部位置如户外河湖水系旁边、植被茂密的地方甚至家里,蚊子密度可能更高。此外,蚊子咬人的情况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蚊子是否饥饿、人体是否出汗以及裸露皮肤的多少等。
最近,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传播,引发公众对蚊子的焦虑情绪。近期,北京经历了连续降雨和高温天气,为蚊子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市爱卫办联合住建、园林、水务等10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清垃圾、清积水、除异味”为目标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
目前常见的灭蚊手段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种途径。在北京的小区和公园,通常采用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加强灭蚊。不过,从蚊子的繁殖链条入手似乎更为有效。蚊子的繁殖离不开水,其产卵和幼虫发育阶段都在静态水中完成。因此,只要切断水源地,就能减少蚊子的产生。海淀公园内工作人员特意展示了一缸雨后的积水,其中可以看到许多正在游动的蚊子幼虫“孑孓”。
蚊卵在水中1到2天即可孵化出幼虫,卵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半年以上,遇水迅速激活。孑孓在水中以微生物、藻类为食,并经历四次蜕皮,约5到7天发育。此阶段对光线和水面扰动敏感,会迅速潜入水底躲避。幼虫蜕皮后化为蛹,在水中通过呼吸管呼吸,约2到3天羽化成成虫。羽化后的蚊子短暂休息后飞离水面,雌蚊需吸血以促进卵巢发育和产卵,从而传播病原体。北京蚊子少了15%?为啥我还被咬到崩溃 体感差异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