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疫情进展 广东超7700例
近期,广东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8月2日已累计超过7700例。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痛。
基孔肯雅热首次在1952年于非洲报道,由白纹伊蚊等伊蚊属蚊虫叮咬传播。近年来,全球伊蚊活动范围扩大,导致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疾病报告国家和地区增多。目前已有119个国家报告过基孔肯雅热病例。我国伊蚊活动范围也在扩大,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也可发现白纹伊蚊,因此这些地区可能出现经伊蚊传播的疾病增加。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约70%的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通常为中低热,而关节疼痛可能早于发热出现或与发热同时发生,初期常累及手指、脚趾、手腕、脚踝或膝关节。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颜面部。其他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及呕吐。该病的特征性表现是显著关节痛,多数患者的发热和皮疹症状在一周内消退,但关节症状可能持续数周,少数病例会迁延数月甚至数年,甚至可能进展为慢性关节炎。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与寨卡病毒感染均由伊蚊叮咬传播,三者临床表现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基孔肯雅热以严重关节痛为特征,皮疹更为常见;登革热主要表现为中高热,关节痛症状相对较轻,重症登革热可能发展为休克、出血,其死亡风险高于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感染症状相对较轻,典型表现为中低度发热、明显乏力、关节及肌肉酸痛,常呈对称性,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及结膜充血。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基孔肯雅热”疫情进展 广东超77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