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中国游客与泰国枪案擦肩而过 惊险经历回忆(校长回应给未录取同学发信质疑 仪式
3名中国游客与泰国枪案擦肩而过 惊险经历回忆。对于到泰国曼谷度假的中国游客苏女士来说,7月28日下午本应是她当晚乘机回国前的最后一段休闲时光。她和另外两位朋友决定到当地一处著名的农产品生鲜市场逛逛。然而,这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三人与一起大规模枪击案擦肩而过。
当天,泰国曼谷Or Tor Kor市场发生枪击事件,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6人死亡。初步调查显示,枪手是一名61岁的呵叻府居民,动机源于他与一名或多名同公司保安之间的私人恩怨,可能与汽车受损事件有关。双方积怨已久,枪手曾与遇难保安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苏女士和朋友去的市场正是发生枪击案的地方。该市场是一处很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因其传统特色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参观购物。她们到达目的地后,朝着市场入口走去,却发现有人将她们拦下。当时路边有很多“摩的”司机和当地工作人员,但还没走到另一个入口,就发现很多人在观望,数辆“摩的”从身后匆忙驶过,司机神情紧张。
一名司机发现她们三个女生不明状况地站在原地,赶忙对她们说“走走走”。随即她们看到,市场里开始有很多人往外撤离,连门口的工作人员也直接冲到了马路对面。慌张之下,苏女士和朋友想去附近的7-11便利店暂避,结果发现店里的人也都逃出来了。
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虽然未能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意外收到了该校寄来的一份“未录取通知书”。内含一封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和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有人调侃:“别人家的大学,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 也有人质疑这是多此一举:“让人白高兴一场,感觉像二次伤害。”“有点‘扎心’的关怀,收到可能更难受了。”?。
在国内的大学统招模式下,录取是有排他性的,被一所大学录取后,就意味着尘埃落定,不需要再通知考生没有被其他学校录取。所以,当考生收到一所大学的来信时,会默认这是录取通知。晒信的同学在帖子里说“以为是捡漏了”“跑着去拿快递”,结果拆开信一看,上面却写着“致未录取同学的一封信”,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如果学生申请的是欧美大学,收到校方来信时,并不会默认是录取通知,因此也不会出现心理落差。因为申请制招生模式下,考生同时申请多所学校,而校方无论是否录取,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答复,可以把“拒录信”理解成程序的一部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虽在统招范围内,但属于提前批次,不影响考生报考其他学校。再加上香港的大学在没有纳入统招之前,也是申请制或自主招生制,给报考学生回一封信,并不算是很突兀的做法。而且,校方工作人员回应说,他们发的不是“未录取通知”,只是校长写给学生的一封信。
在统招制下,学校没有传统、也没有义务向未录取考生寄送“拒录信”或作出解释,考生和公众才会在面对新尝试时或觉得新鲜,或有些不解,甚至担心“二次伤害”。此前,云南大学给考生增加一个未录取的原因备注是“总分低”,也因其首创性,引发了热议。也就是说,大家对被拒绝是有所预期的,但可能还不大习惯被拒绝得如此认真,如此有“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