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失败未证实为何狂欢 文化自卫心理作祟及为何高铁泡面之争网友吵翻天 新规引
今天,“韩国申遗全面溃败”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几乎全网沸腾。尽管多方查询未见官方权威信息,但网友的狂欢已先于真相扩散。
这场狂欢的传播链条契合了“文化自卫”的心理机制。不少网友拍手称快,有人调侃:“刚生完孩子正堵着呢,这下乳腺都通了!”还有人说:“没有山东,泡菜都没得吃!”“啥时候把饺子拿回来?”。
回顾韩国申遗历程,争议不断。2004年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后,泡菜、韩服、燃灯会等项目接连“抢注”,但许多文化其实源自中国。例如,《齐民要术》记载泡菜制法比韩国早数百年;安东假面舞与中国傩戏纹饰高度相似,而中国傩舞记录可追溯至汉代。
韩国申遗背后有其驱动力。一方面,申遗成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旅游收入增长和文创产品溢价。另一方面,韩国试图通过申遗来打造独特的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
当网友为“申遗失败”欢呼时,实际上是在对抗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大家期望文化归属得到正确判定,情感诉求得以回应,并希望借国际权威判定捍卫历史真相,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被误读或错认。
然而,狂欢背后的深层逻辑更值得思考:为何我们总在“被抢注”的恐慌中被动反应?事实上,文化真正的安全阀不在联合国名录,而在日常传承。四川泡菜年产400万吨仍保持古法工艺,浙江丽水傩戏走进中小学课堂,端午鼓点在社区河道上持续响起,“被偷”的恐慌自然消解,文化血脉生生不息。
热搜是一阵风,风停之后,能把多少注意力留在真正的传承现场,才是评判这场狂欢价值的唯一标准。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吃方便面被邻座大妈瞪的经历,引发大量网友讨论。帖子中提到高铁车厢内张贴的“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食品”的提示牌,让不少吃货感到无奈。
12306官网在“出行指南”的“乘车须知”中明确表示:由于旅客列车车厢属于封闭空间,为确保旅途环境良好和空气清新,乘车期间请勿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气味浓重的食品。记者拨打全国铁路客户服务热线求证,工作人员回应称,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以携带上车,但建议乘客尽量选择味道较小的食物;目前高铁列车一般不提供方便面销售;若其他乘客食用刺激性食物造成影响,可直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映协调。
对于这一规定,网友们意见不一。支持限制的人认为,车厢不是自家厨房,封闭空间空气不流通,泡面味能飘好几排,互相体谅不好吗?带小孩出行最怕闻到刺激性气味,支持铁路部门的规定。反对者则认为,坐高铁十几个小时不吃泡面吃什么?高铁餐又贵又难吃,凭什么限制饮食自由?出差赶时间,泡面是最方便的选择,这规定太不合理了。铁路部门提醒,如遇其他旅客食用刺激性食物,尽量先友好沟通,说明自身情况;沟通无效可联系乘务员介入协调,切勿直接与其他乘客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尴尬,建议选择一些“车厢友好型”食物,比如三明治、饭团、面包等主食,坚果、饼干、巧克力等零食,苹果、香蕉、蓝莓等水果(避免柑橘类),以及瓶装水、茶、咖啡等饮品类(避免气味浓郁的饮料)。
关于高铁禁食方便面究竟是“文明进步”还是“过度干预”,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遇到车厢内的气味困扰时,每个人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