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夸完就叛逃!裁员、清空、屏蔽,中国顶级AI公司出走国外
文啾啾鹿鸣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还记得今年春天那家被央视高调报道的AI公司Manus吗?它曾被誉为“国货之光”,打出了“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的旗号,内测码在二手市场甚至被炒到小十万元。
然而仅仅一个春天过后,这家公司却突然清空了所有社交媒体内容,国内办公室也已人去楼空,其核心团队和总部已迁往新加坡。从万人空巷到人去楼空, 有人说他的出走是为了美国硅谷的投资,Manus的这一举动,究竟是理想破灭,还是现实的精明?
从万人空巷到人去楼空,只用了一个春天
还记得Manus刚冒头那会儿吗?阵仗确实吓人。“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这名头一亮出来,圈内圈外都炸了锅。
一个内测码在二手平台能炒到小十万,比新款iPhone还抢手。连路边的奶茶店都蹭热度,搞起了“扫码领AI码”的活动。
那段时间感觉我们自己的AI终于要扬眉吐气,能跟国外巨头掰手腕了。可这股热浪退得比涨潮还快。
很快就有人扒出来,所谓的“黑科技”,更像是在玩乐高。把国内外几个开源大模型巧妙地拼在一起,算不上从零到一的创造。
紧接着用户体验的吐槽也来了,花大价钱弄到资格,想让它写个周报,结果它还你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高光褪去阴影降临。裁员的消息、核心团队集体迁往新加坡的传闻,最终都成了现实。官方社交账号一夜清空,官网更是屏蔽了一切中国IP的访问,仿佛那个喧嚣的春天从未发生过。
说好的“国货之光”,怎么就成了“跑路之光”?把Manus的出走简单归结为“跑路”,其实是看浅了。这背后是一场在全球棋盘上的精准计算,也是中国AI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最要命的一关是算力。AI就是个吞金兽,吃的不是电,而是海量的高端芯片。可这些尖端货,技术命脉都攥在别人手里。随着地缘政治的拉扯,芯片的口子越收越紧,连降级版的“特供”货都成了稀罕物。
对Manus这种想冲在最前沿的公司,没有充足的算,就等于大厨没米下锅,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与其在国内干耗,不如去一个供应链更自由、基础设施更扎实的地方。
新加坡作为亚洲的算力中心,自然成了最优选。而推着它走的另一只手,是资本。去年Manus拿了一笔硅谷顶级风投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钱是续命丹,也是紧箍咒。
据说美国那边对涉及中国AI技术的投资,审查得像探照灯一样。投资方摆在面前的条件很直接,要么把公司主体搬出去,要么这笔钱就别要了。
对于一家烧钱续命的创业公司,这根本不是选择题。情怀在生存面前,总要低头。其实Manus的创始团队早有布局,公司在新加坡的主体,开曼群岛的控股架构,都说明他们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市场。
只是外部的压力,把这个全球化的进程,从慢走变成了百米冲刺。而除了外部有推力,内部的拉力也不小。
国内压力
Manus的产品模式,在国内确实有些水土不服。国内的AI市场,主旋律是给企业服务。不管是国企还是大厂,都希望把大模型部署在本地,解决具体的行业问题,核心是降本增增效。大家习惯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解决方案。
Manus的路子不一样,它瞄准的是C端消费者和开发者,走付费订阅。这个模式在海外很成熟,但在国内用户的付费习惯还没完全养成。一个最高档的会员,一个月一千多块,足以劝退绝大多数好奇的用户。
产品本身又不够惊艳,实用性没能完全征服早期用户,自然就更难撬开大家的钱包了。换个赛道也许是更聪明的选择。
海外市场对这类AI产品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都更高。去了新加坡既能绕开地缘政治的暗礁,又能更方便地对接国际资本,面向一个更广阔的蓝海。
与其在国内这片红海里和巨头们拼刺刀,不如跳出去,去一片新的水域里捕鱼。但出走新加坡,可不只是一张机票那么简单。
公司搬家,最受伤的还是人。Manus国内团队一百多人,最后能跟着去新加坡的,只有四十多个核心骨干。剩下的八十多人,直接收到了裁员通知。
虽然N+3或2N的赔偿方案不算亏待,但看着昔日战友拿着数倍于自己的高薪奔赴海外,心里那份失落不是钱能衡量的。一个技术团队的迁移,背后是几十个家庭的变动和选择。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更长远的风险,那就是数据的“断供”。AI的进化靠的是数据喂养,尤其是来自真实用户的交互数据。中国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中文语料库,是训练AI模型最肥沃的土壤。
离开了这片土地,Manus就等于放弃了最宝贵的中文数据源。它的模型迭代,特别是对中文世界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像一棵树被连根拔起,移栽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能不能活下来,活得多好,都是未知数。
创始人肖弘在朋友圈那句“多少艰苦不可告人”,道尽了其中的挣扎与无奈。一个中国创业者,想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做成一件事,远比外人看到的要复杂。
结语
Manus的故事,不是孤例。它只是把今天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化棋局中的困境,用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或许不叫“背叛”,而更像是一种“适应”。当技术、资本和市场都越来越全球化时,企业的形态也必然要随之改变。
所谓的“出海”,早已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把整个公司的生存逻辑,都放到全球的坐标系里去重新思考。
这条路很难走,美元基金的苛刻、海外市场的隔阂、国际巨头的围剿,每一步都是在走钢丝。但这也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手机里少了一个App。但对中国的AI产业而言,这既是一次令人扼腕的“大迁徙”,也是一份用真金白银和人才代价写下的全球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