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对夫妻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夏天最明显的信号,从不是西瓜、空调或者蝉鸣,而是你走在街上,皮肤像被太阳铁板煎着,汗流不止,还总觉得心口发闷。
很多人以为自己“扛热”,不拿这当回事,甚至觉得出点汗是“排毒”,反而身体更轻松。但你有没有想过,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其实是在报警?
我们对“热”的理解,常停留在表面。一说“中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是晕倒、捂着头、送医院。
可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中暑远不止是“站在太阳底下太久”那么简单。尤其是严重的中暑,它的威力,足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摧毁一个正常人的生命系统。
前不久,河南一对夫妻在高温天气下相继去世,从发作到死亡,不到12小时。这不是罕见案例,而是每年夏季都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悲剧。
我们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身体在高温下的极限?又是否过于低估了“热”这把无形的刀?
你可能不知道,中暑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病,它其实是一个“热”导致的综合症候群。轻的叫先兆中暑,比如头晕、乏力、出汗多。
再重一点是轻度中暑,人可能会呕吐、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最严重的是重度中暑,也叫“热射病”,会导致意识丧失、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中暑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来得快,而且发展得极快。
很多人误以为“多喝水、多休息”就没事了,殊不知,一旦体温调节机制彻底崩溃,身体就像一台过热的发动机,热量堆积在体内,根本排不出去。
体温超过40度,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就会出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死亡率高得惊人。
我曾接诊过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是送到医院急诊室的那一晚。
他在烈日下干了近一天的活,回家后只觉得头晕、恶心,以为是“中午吃坏了肚子”,就自己喝了点凉水,躺在床上休息。
家人发现他昏迷不醒时,已经是凌晨。送来时体温42度,全身肌肉僵硬,瞳孔对光无反应。
我们紧急处理后,他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两天,才慢慢稳定下来。但即便如此,他的肾功能还是受损了,后续还要长期服药控制。
事后他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以前觉得中暑就是晕一下,没想到命差点搭进去。”
很多人对中暑的认知停留在“晒太阳太久”这个层面,这只是诱因之一。真正导致中暑的,是“热无法排出”。
通俗点说,身体就像一个散热器,平时通过出汗、呼吸来把体内的热量排掉。但当气温太高、湿度太大,或者活动量太大时,身体散热机制就会崩溃。
尤其是在湿度高的环境中,即使你拼命出汗,汗也蒸发不掉,就像穿着一身湿衣服待在蒸笼里,越出汗越闷热。
这时,体温不降反升。不少人以为“流汗就是在排毒”,但如果汗排不出去,反而会锁住热量,反倒更危险。
不是只有老年人和体弱者才容易中暑。长时间运动、户外工作者、甚至年轻人也会中招。
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体质好”“年轻扛得住”的人,反而更容易忽视身体的极限。热射病并不挑人,只看你有没有给身体足够的保护条件。
还有一个极易被低估的风险,就是在密闭空间中暴露在高温下,比如车内、没人通风的仓库、小房间。
你可能只是小睡一会儿,醒来就可能陷入昏迷。高温+封闭空间,是诱发热射病的“完美环境”。
不少人还会犯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在烈日下运动完,直接冲冷水澡或者喝冰水,觉得这样“降温”最快。这种做法会让血管瞬间收缩,导致心律紊乱甚至猝死。
高温状态下,身体不能承受突发的冷热交替,正确的做法是缓慢降温,从皮肤外部开始,比如用湿毛巾擦拭、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静坐。
还有些人会靠“空调救命”,但如果长时间处在低温空调房里,又突然走进高温户外,身体来不及适应,热应激反应就会找上门来。冷热适应能力差的人,容易出现头晕、抽筋甚至晕倒。
中暑带来的不是一时的不舒服,而是真正能威胁生命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在高温频发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具备对“热风险”的基本认知。这是防晒的问题,而是生命安全的问题。
医生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却也最容易被忽视。在高温天气中,要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是中午时段。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衣服,尽量减少热量积蓄。
每隔一到两个小时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补水。保持通风,避免在封闭空间中待太久。
如果你出现持续头痛、恶心、意识模糊、体温升高、皮肤干热不出汗等现象,千万不要“扛一扛”,这是身体已经发出严重警告的信号。这种时候不去医院,可能就来不及了。
我们总以为自己对身体很了解,其实很多时候,连它的悲鸣都听不见。
中暑不是件小事,也从来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事情。真正的健康,从不是“硬扛”,而是懂得避开风险,留住命。
别再说“我年轻,我不怕热”,也别再以为“流汗就是排毒”。每一个对天气掉以轻心的念头,都是在跟生命赌博。夏天的威力,远比你想象的更深更重。
如果说春天是慢性病的温床,那夏天,就是急性发作的集中地。我们不怕热,却要学会识热、避热、顺热。做好预防,远比事后治疗重要得多。
请中暑不是一个简单的天气问题,而是一个全身系统的严峻挑战。了解它,才能真正保护你和家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建中,李晓红.中暑的临床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07):521-526.
[2]赵文强,陈立群.热射病的诊断与综合管理[J].实用急诊医学杂志,2024,25(05):312-316.
[3]刘志强,孙伟.高温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2,39(12):1085-1090.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