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酒不吃吃罚酒!中日爆发兵刃相向,飞豹战机挂实弹,不再留情面
日本又开始出来“搞事”了。
7月10日,日本防卫省发布通报,称在9日和10日上午,中方歼轰-7A战机在东海上空对航空自卫队YS-11EB电子侦察机进行了“近距离跟踪”。
日方称中国军机的“异常接近”行为,“有可能引发偶发性碰撞事件”。
对此日本表示严重关切,并强烈要求中方切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日方发布的歼轰-7A照片
情况真像日本所说?
“飞豹”挂弹升空,是警告,更是声明,东海不是无人区,主权不容侵犯。
战术动作背后,是国际通用的威慑语言
飞豹战机这两天的动作并不复杂,但非常讲究。
从侦察机下方高速掠过、再从上方拉起飞越、最终调头压制——这是国际常用的空中警告战术。
美军、俄军在黑海、波罗的海等热点空域也常使用这种方式。
它不是挑衅,而是一种标准化的“高压伴飞”。
这类动作的核心逻辑是在不直接开火的前提下,通过展示战术意图和机动能力,向对方传递 “已进入我方管控空域,必须立即离开” 的强硬信号。
不同的是,这次飞豹执行得更近、更稳、更有压迫力。
水平距离30米、垂直距离60米,这样的动作没有超越危险阈值,但足以让对方飞行员感受到实打实的“威慑”。
日方侦察机老旧,却频繁出动,背后是战略选择
YS-11EB本是日本在1962年首飞的民航客机YS-11改装而来,虽然电子模块做过升级,但其平台结构早已不适应现代空中对抗。
但当前日本空自的电子侦察力量正处于 “新旧交替” 的过渡期。
日本空自仅有3至4架YS-11EB在役,计划由RC-2替代,但后者数量有限,维护成本高,部署尚不充分。
因此,YS-11EB仍承担着高强度的侦察任务,尤其是在东海方向。
用这样一架“高龄”飞机执行高风险任务,反映出日本在电子侦察领域的短板。
更反映出它在战略上“以弱示强”的操作路径。
派出非武装平台侦察,一旦被拦,就高调指责中方“危险接近”。
但这一次,飞豹的行动让这样的“剧本”难以成立。
飞豹战机上阵,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精准匹配的选择
不少人看到“飞豹”出动,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快退役的老型号吗?
确实,歼轰-7A服役已久,但这款战斗轰炸机并未“养老”,反而在关键节点亮剑。
YS-11EB是螺旋桨电子侦察机,速度慢、机动性差。
自卫队YS-11EB侦察机
派出歼-20、歼-16等主力战机去拦截它,既不经济,也不必要。
而飞豹的优势恰好就在这里,它航程远、低空性能好,三具副油箱保障它在东海空域长时间巡逻,具备持续压迫的能力。
这次,它不仅带了副油箱,还挂载了两枚近距格斗导弹霹雳-5,处于实战配置。
不是演练,是实打实的战备状态。
选择这个时间点,日本并非无意为之
仔细看日方的行程,会发现一个关键细节。
7月9日,是台军“汉光41号演习”的首日。
演习为期10天,背景是“台海冲突全面爆发”的假设,全岛上万台军部队进入实战模拟状态。
而就在当天上午,日本的YS-11EB侦察机出现在东海空域,紧贴中国东部战区方向飞行。
这很可能不是巧合,而是一次有明确军事目的的配合行动。
YS-11EB 是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电子侦察机,其主要任务是收集雷达信号、通信频率、电磁波谱等技术情报。
简而言之,它来“听”解放军的动静。
借着台军演习的时机,日本试图探测中国东部战区的部署变化。
这种借区域敏感事件 “搭车” 侦察的行为,是日本长期以来在东海方向针对中国进行情报搜集的惯常手段。
既服务于其自身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判断,也可能为其与盟友的情报共享提供素材,本质上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
而飞豹的出现,不仅打断了它的监听计划,也把“你来我就拦”这句话落到了实处。
连续两天拦截,显示出中方已建立制度化应对机制
7月9日,拦截持续约15分钟。
7月10日,再次拦截,持续10分钟。
两天时间,战术动作几乎一致,战机型号一致,执行节奏一致,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这不是即兴应对,这是标准流程”。
2014年5月,对日本的 OP-3C 侦察机和 YS-11EB ,中国空军苏 - 27 战机采取的 是“伴飞”“亮弹舱示警” 等动作。
核心是通过明确展示军事存在和武器配置,传递 “警告” 信号,属于较为克制的威慑手段,重点在于 “表明立场、划清界限”。
而现在,飞豹直接实施“贴脸压迫”。
象征性驱离的时代结束了,实质性的空中封控正在成为常态。
中方在东海空域的应对策略,已经不再是“临场反应”,而是升级为“常态机制”。
中日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重叠,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2013年11月,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涵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上空,与日本原有识别区部分重叠。
但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绝不是针对特定国家,而是行使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坚定且明确的。
日本至今不承认中方ADIZ的合法性,双方在该空域的摩擦不断。
此次飞豹拦截事件,就是在这片重叠空域发生的。
尽管2018年中日双方建立了“海空联络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该机制并未完全发挥作用。
此次事件后,目前中日并未通过热线进行沟通,彼此间的误解与猜疑依旧存在。
没有有效的空中危机管控机制,东海空域始终悬着一把剑。
飞豹挂弹驱离,不是挑衅,而是边界
日本可以选择不承认东海防空识别区,但不能无视中方的实际行动。
飞豹战机挂载霹雳-5导弹,在30米距离进行压迫式飞行,是一次有计划、有准备、有克制的行动。
它不是一次空中“展示”,而是一次边界宣示。
在过去,中国空军对日方侦察多以伴飞、喊话为主。
而现在,战术升级、节奏加快、装备实战化,表明中国已不再“被动应对”。
这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一次制度性反制的体现。
东海之上,飞豹振翅,边界已划,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东海空域不会因为一次抗议就变得平静。
飞豹两日挂弹驱离,已经说明一切。
来,可以,但不许越界;闯,可以,但要承担后果。
中日空中较量还将继续,但边界已清楚划下。
敬酒不喝吃罚酒,飞豹已出,不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