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冬瓜降温不适合所有人 特定人群需谨慎 ,未来北京市民低碳行为将能变现 绿色出行
最近菜市场最火的莫过于冬瓜了。夏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吃这道菜,冬瓜本身还有消暑功效。近日,不少网友购买整个冬瓜,清洗后让孩子或自己抱着来降温。
湖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熊暑霖解释,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接触人体时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从中医角度来看,冬瓜皮作为一种中药材,还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通过抱冬瓜来消暑。脾胃虚寒、阳虚体质的人群以及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应谨慎使用。熊暑霖建议这些人群可以用薄棉布或薄纱布包裹冬瓜间接接触。此外,有些冬瓜表皮有小刺,可能会对皮肤敏感者造成伤害,因此在使用前应彻底清洗并刮掉毛刺。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印发了《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计划于2025年9月1日正式施行。该办法旨在通过量化绿色行为减排量并给予激励,使市民的低碳行为变得有价值。
自2019年北京MaaS平台发布以来,吸引了众多社会化出行服务平台加入碳普惠行动。2020年起,市生态环境局与市交通委在绿色低碳出行领域启动试点,探索碳普惠机制,并利用北京市碳市场为参与低碳行动的公众提供经济激励。同时,《北京市碳普惠项目审核与核证技术指南(试行)》出台,从多个方面为碳普惠项目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说明。
近年来,北京制定了关于低碳出行、小客车油改电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的方法学,明确了不同应用场景的具体要求。多家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如高德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参与了“低碳出行”项目,中和新兴(北京)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则加入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低碳出行”项目的参与者超过560万,累计产生的碳减排量超过了40万吨。
当公众参与企业平台上的低碳出行活动时,比如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这些减排量会被定期打包并通过审核后,在北京市碳市场上进行交易。项目实施方将部分收益以优惠券、代金券等形式返还给用户,或者用于公益捐赠。据调查,碳普惠活动对大部分用户的绿色出行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管理办法》还鼓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区级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碳普惠项目的推荐、机制探索及宣传引导工作,并支持金融机构、平台企业和社会组织探索创新碳普惠机制,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碳普惠行动。北京市还将优先支持个人、家庭和社区在低碳交通等多个领域的碳普惠方法学申报。符合条件的行为将依据相关技术规范核算碳减排量,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方式获得价值激励,使得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为能够转化为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