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理发店充430万难退费 当地回应
合肥程先生在理发店两年充值430余万元后因身体不适要求退费遭拒的事件,暴露出预付式消费领域“信任崩塌”的深层危机。这不仅是单一商家的经营失范,更是监管滞后、消费者心理失衡与法律规制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亟需系统性治理重构市场秩序。
分论点一:商家利用情感绑架与信息差构建“消费陷阱”
程先生的遭遇绝非偶然。涉事门店通过“员工跪求充值”“虚构家庭困境”等情感操控手段,将商业交易异化为道德绑架。更关键的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熟人关系”的信任,将“灌肠排毒”“针刺减肥”等超出经营范围的医疗项目包装成“养生福利”,甚至以“恢复年轻状态”等虚假承诺诱导消费。这种“情感营销+虚假宣传”的组合拳,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消费者置于绝对弱势地位。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2025年上半年美容美发行业投诉量同比增长67%,其中“诱导充值”“虚假宣传”占比超40%,印证了此类乱象的普遍性。
分论点二:监管滞后与法律模糊放任非法经营
涉事门店的营业执照显示其经营范围仅为“理发服务”,却长期从事灌肠、针刺等医疗行为,明显违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诊疗活动”的规定。然而,市场监管部门仅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三条处理退费纠纷,卫健部门对非法行医的认定又需依赖专业鉴定,导致“监管真空”长期存在。更讽刺的是,程先生提供的录音显示,商家公然宣称“灌肠减肥有科学依据”,而市场监管部门在回应中却以“涉及隐私”为由拒绝披露调查细节。这种“被动执法”模式,使得预付式消费成为违法经营的“法外之地”。
反论点:消费者非理性消费行为亦需反思
不可否认,程先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两年内持续充值430万元的行为存在明显非理性特征。商家利用“沉没成本效应”——通过小额初始充值降低消费者警惕,再以“已充值必须继续消费”的心理暗示推动大额投入,最终使消费者陷入“越亏越投”的怪圈。但这种反思并非为商家开脱,而是揭示预付式消费模式的本质:通过制造“虚假稀缺性”(如“疗程优惠倒计时”)和“社交压力”(如“朋友捧场必须支持”),将正常消费异化为“赌徒式”投入。
驳论:退费难仅是表象,行业生态恶化才是根源
部分观点认为,此事只需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制退款即可解决。然而,预付式消费的顽疾在于“资金池”风险。涉事门店通过“高充值-低服务-拒退款”模式快速回笼资金,本质是将消费者预付款当作“无息贷款”用于扩张。据合肥市经开区市场监管局透露,该门店注册资金仅50万元,却通过预付卡吸纳超千万元资金,一旦经营不善或主观跑路,消费者将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更危险的是,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商业模式正在美容美发、健身、教育等多个行业蔓延,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相关论点: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双管齐下
破解预付式消费困局需“技术+制度”协同发力。一方面,应推广“资金托管”模式,如上海试点的“预付卡资金存管平台”,要求商家将预付款的30%存入第三方监管账户,按服务进度分批解冻;另一方面,需完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明确“非法集资”认定标准,对违规商家实施“行业禁入”和“信用惩戒”。此外,消费者教育亦不可或缺,可通过“预付卡消费警示”小程序实时公示商家信用评级,帮助公众规避风险。
程先生的430万元充值,撕开了预付式消费市场“光鲜表皮下的溃烂伤口”。当情感绑架成为营销工具,当监管滞后沦为违法帮凶,当消费者非理性成为行业共谋,这场危机早已超越个案范畴。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重构市场规则,才能让预付式消费回归“先服务后付费”的本质,而非沦为收割消费者的“屠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