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大动作!以色列万吨硝酸铵泡汤?击沉货轮还导弹打击以本土
2025年7月6日,红海海域突然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高调宣布,他们用两艘无人快艇、五枚导弹和三架无人机,对“魔法海洋”号货轮发动了一场联合袭击。这艘隶属于希腊Stem Shipping公司、悬挂利比里亚国旗的万吨巨轮,刚刚成为最新的目标。
别小看这船,它载着约1.7万吨硝酸铵——这可是既能种地、又能炸山的“化学双刃剑”。这次不是虚晃一枪。胡塞武装“放船员一条生路”,19名船员得以安全撤离,紧接着,“魔法海洋”沉没进了红海深处。从军事角度来讲,以色列方面失去了1.7万吨潜在的军用原材料,这一泡汤,确实有点令人唏嘘。
导弹蜂群:胡塞打法再升级?
别误会,这还只是开胃菜。同一天夜里,胡塞武装火力又有新花样。声明显示,其火箭部队与无人机力量联手,向以色列本土发动多点打击。目标直指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埃拉特与阿什杜德港、阿什凯隆发电站,用的是所谓“蜂群-尖刀”战术。这波攻击先是用8架无人机试探防线,消耗以色列“铁穹”反导系统,再用3枚高超音速导弹从不同角度发难,类似“趁你病,要你命”。
表面看起来,这是胡塞武装声援加沙的新动作,但内核上也反映出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正在“练级”,尤其对关键基础设施下手越来越狠准。
商船与导弹:恩怨浮上海面
胡塞武装与国际商船之间早已渊源颇深。从2023年底开始,红海航线上就不时传来胡塞武装袭扰商船的消息。虽然今年初一度暂歇,但路过红海的船只依然寥寥。随着加沙冲突持续,胡塞始终用实际行动为巴勒斯坦“呐喊助阵”,哪怕区域其他火药味显著淡了,这一点不含糊。
去年美国和以色列一度联手,对胡塞控制区进行了密集打击。今年5月美胡双方甚至签署了停火协议,还特意“声明”不再攻击美方船只,却留了个口子,对以色列“另算”。等到六月份以色列伊朗短暂爆发冲突,并引发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空袭后,胡塞武装干脆公开宣称要继续惩戒以方,还可能恢复对美船只的袭击。商业航运的红海,就是这样反复无常的“棋盘”。
以色列火力反扑,老冤家再较量
被胡塞点燃“火苗”的以色列,很快给出了回应。7月6日晚到7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启动“黑旗”行动,大规模空袭也门胡塞武装控制的荷台达、伊萨角以及萨利夫港等地。除了打击卡提卜中央电站,还特意轰炸了此前被胡塞劫持整整一年的“银河领袖”号。据称该船已被装配雷达,专门用来跟踪国际水域的船舶动态,可见双方斗争已升级到针尖对麦芒。
以色列方面强调,袭击前已发出撤离警报,目标均指向胡塞实际用于军事活动的基础设施。此举也是对胡塞近期一连串打击的强烈“反弹”。
谁才是最“硬核”的抵抗者?
自2023年10月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胡塞武装屡屡袭扰红海、亚丁湾上的以色列相关商船,对巴勒斯坦的“挺身而出”格外鲜明。无论导弹还是无人机,不仅叮咬以色列本土重要目标,面对美军航母和以军空袭,也显得“皮糙肉厚”,稳占抵抗阵线头部位置。
此次“魔法海洋”号沉没事件和连番报复,是胡塞武装存活能力、技术水平和灵活战术的生动体现。尤其引用了伊朗曾经对以色列打击的经验,本地化创新并实际演练,这支“硬核小强”带来的威胁不容忽视。
局势反复,观望者需随时调整航向
现在“魔法海洋”号已经沉睡海底,红海半年的平静就此打破。胡塞武装下一步会怎么走?会不会扩大攻击范围,瞄准以色列甚至美国的更多相关船只?目前来看尚无定论,但区域形势已明显转向更为复杂。
航运企业和地区观察者都需密切关注红海风向变化,及时调整航线,避免卷入无谓的风险之中。胡塞与以色列的这个回合未必是终章,谁会在这场跨国较量中找到真正的制衡点,没人敢说“一锤定音”。
眼下最确定的一件事:如果国际航运和地区能源要想避险,短时间内红海依旧是充满阴影的水域。而这场持续的博弈,只会让局外人更加深刻体会“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