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飞奔过马路撞上直行车,交警认定其家长负全责(习惯性反问到底有多伤人?别让语
7月3日,湖北襄阳发生一起引发热议的交通事故。一名小学生在未观察路况的情况下,突然加速横穿马路,结果直接撞上了一名正在正常行驶的电动车骑行人,导致对方摔倒受伤。最终,交警依法认定该起事故由小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全部责任。
小学生飞奔过马路撞上直行车,交警认定其家长负全责。
从监控视频画面中可以清楚看到,事发当时,这名小学生正快速奔跑,突然冲上机动车道,毫无预兆地撞向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由于冲击力度不小,骑车人当场摔倒,车辆也倒在路中。好在小学生本人只是皮外擦伤,未出现严重受伤情况,电动车骑行人虽摔倒,但也并无大碍。
事故发生后,当地交警迅速介入调查。经过详细勘查与调取监控,交警认定:骑车人骑行过程中车速正常,遵守交通规则,事发路段没有红灯或其他特殊限制,属于正常通行。而小学生未在斑马线通行,也未观察来往车辆,突然加速横穿道路,导致事故发生,其行为属于明显的违反交通安全规定。
最终,交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判定小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交警提醒,未成年人由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监护人负有严格的监管义务,家长日常应加强对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杜绝此类危险行为再次发生。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偶尔跟父母抱怨几句工作辛苦,结果换来的却是冷冰冰的一句:“谁上班不累?就你特殊?”家中翻箱倒柜找东西,随口问了伴侣一句,对方立马回道:“我怎么知道?你手是摆设吗?”!
听到这样的话,你心里是不是瞬间堵得慌?明明只是想倾诉、想寻求帮忙,结果却被一句“反问”噎得说不出话。原本好好的一次沟通,最后往往不欢而散,甚至还可能引发争吵。
那么,为什么习惯性反问总是让人如此难受?这种说话方式究竟会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又该如何改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看似常见却暗藏杀伤力的话题——“习惯性反问”。
01反问,其实是一种“看不见的攻击”!
从表达方式上看,反问的目的并不在于真正寻求答案,更多时候,它承载着一种情绪宣泄。对方之所以用反问的口吻回复,往往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借此传递不满、否定甚至怒意。
偶尔一两次反问,可能只是无心之举,不至于引发太大的波澜。但如果一个人习惯性用反问回应别人,问题就不再简单了。
首先,反问往往意味着拒绝正面回答问题,让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的需求被否定了。比如向父母吐苦水,父母却回以反问,表面上是在反驳,实际上是在无视你渴望倾诉、寻求安慰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