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一遇,今年三伏天不一般,7月20日入伏,建议提前做好准备

4周前 (07-07)热点话题27

  


  

你觉得热,是因为你还没见识过真正的“热毒入骨”。你以为的“入伏”,不过是一年里最热的那几天,一开、饮料一喝,就能熬过去。但2025年的三伏天,不一样。说句不中听的:这次的伏天,可能会比你想象中更难熬,甚至更容易出事。

  

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20日,这不是巧合,而是一个“气候周期”的节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2025年夏季大概率将出现“超长伏期”,也就是说,这个伏天可能要“粘”你40天以上,不仅时间长,温度还高,湿度也重。简单说,就是“蒸桑拿”升级成了“煮水饺”。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一到三伏天,毛病就全冒出来了?中暑、失眠、心慌、腹泻、湿疹……好像全身上下都在“报警”。

  

更反常的是,很多本来身体还挺结实的人,一到伏天反倒被“热”趴下了。

  

这不只是天气的问题,更是你身体内部“阴阳失衡”的信号。中医讲,“夏主心,伏主湿”。伏天一来,外头热,体内湿,两头夹攻,身体就容易出状况。

  

西医也早有观察,在高温高湿的天气里,心脑血管事件、肠道感染、热射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4年全国因高温导致的急诊就诊人数比往年同期增加了23.7%。其中,中老年人比例最高,占到了六成以上。这还只是明面上的问题,暗地里,很多慢性病也在伏天“偷偷加速”。

  

你可能没注意,入伏前后,血压容易波动,血糖也不稳定。这是因为高温会扩张血管,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就更容易扛不住。

  

而湿热体质的人,这时候更是“苦夏”难熬。动不动就出汗,汗出不畅就闷着,闷着就长痱子、湿疹,甚至引发皮肤感染。有的人一到伏天就肠胃不调,吃什么拉什么,西瓜也不敢吃,啤酒也不敢喝,活得比冬天还小心。

  

你可能觉得这些都是“老问题”,每年都这样。但问题的关键是,今年这个三伏,不仅“长”,还“黏”。

  

天气预报显示,2025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国大部分地区将出现连续高温潮湿天气,湿度超过75%,气温突破38℃,这种“湿热交蒸”的环境,最容易伤人。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藏在身体“自动调节系统”的疲劳上。正常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但当湿度太高时,汗液排不出去,反倒堵在毛孔里,这就像锅里加了盖,热气出不来,锅迟早要炸。

  

这时候,如果你还贪凉、吃冰、吹空调,身体就更容易“寒热夹杂”,表面是热,其实内里已经虚了。中医叫“暑湿困脾”,意思就是热和湿一起把脾胃拖垮了。

  

脾一虚,运化功能下降,吃什么都不香,睡觉也不踏实,连情绪都容易烦躁、焦虑。

  

有个冷门的数据你可能没听说过:2023年《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三伏天期间,因心率失常入院的病例比平时高出47%,其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心脏病史,只是在高温高湿下,身体的电解质失衡、脱水、睡眠质量下降,诱发了问题。

  

所以,别小看这个伏天。今年的“热”,是带着“毒”的。不仅仅是中暑那么简单,而是全身循环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都可能受到影响。

  

那怎么办?不是说什么都不能做,正相反,越是这种“阴盛阳虚”的节气,越是需要提前调养。不是靠药,不是靠补,而是靠“顺”。

  

顺着节气走,顺着身体的感觉走。三伏天最怕的,不是热,是你不当回事。

  

这时候,最该做的,不是猛灌冷饮,而是“养阳”。怎么养?不是吃什么补品,而是让阳气能“动”起来。早起,晒太阳,动一动,出点汗,但别晒太久。

  

有人说,早上起来就满头汗,是不是上火?其实可能正好相反,是阳气虚的表现。你得让身体“有出口”,汗得出得顺,胃口才会开,睡觉才会香。

  

饮食上,别一味追求清热解暑,绿豆汤可以喝,但别天天当水喝。喝多了反伤脾阳,尤其脾胃本来就虚寒的人,更容易腹泻。可以试试在绿豆汤里加点陈皮或姜片,帮你“化湿”。

  

再说空调。别以为开得越低越舒服,长时间吹空调,室内外温差太大,血管一收一张,身体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尤其是老年人、孩子、孕妇,体温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事。建议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别低于24℃,晚上更不能对着风口睡觉。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三伏天其实是调理身体、祛湿排寒的好时机。中医说“冬病夏治”,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冬天身体受寒,很多问题压着不发,这时候身体阳气旺盛,正是“发汗透邪”的时候。

  

比如,膝盖老冷,关节老疼,夏天贴个热敷膏,配合艾灸,效果比冬天强一倍。但前提是你得顺着身体的节律,不要硬来,不要乱补,更不要“寒热混吃”。

  

说到睡眠,很多人一到伏天就睡不好。不是热醒,就是烦躁得睡不着。其实这是心火和肝火上来了,情绪起伏大,内火攻心。晚上睡前泡个脚,加点艾叶、花椒或者生姜,不用多复杂,泡到微微出汗,心就安了,觉也踏实了。

  

养生的核心,不是补,而是调。调节作息、饮食、情绪、运动,才是根本。别等到中暑了才想起喝水,别等到腹泻了才开始忌口。

  

再提醒一句:今年的三伏天,时间比往年长,湿气比往年重,热度也更持久。你以为只是多出几天热,其实是整个身体的耐受极限被拉长了。这不是简单的“熬过去”,而是要“活得稳”。

  

尤其是老人、孩子、慢性病人群,更要提前准备,不是靠药,而是靠生活的调整。比如:多吃粥、多出汗、少熬夜、少情绪波动,才是真正的“防病于未然”。

  

身体是有记忆的,它记得你在每一个节气里是怎么对待它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适合调养的时节,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节气。你对它不上心,它就让你“难受”给你看。

  

现在开始准备,还来得及。别再做那个每年都“等着出事”的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丽, 刘卫东, 李霞, 等. 三伏天气候特点与高温健康风险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3, 27(10): 1125-1130.
[2]张静, 郭红梅. 湿热天气对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05): 2137-2143.
[3]李志强, 陈芳. 三伏天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及临床应用探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 36(03): 62-65.

  


“10年一遇,今年三伏天不一般,7月20日入伏,建议提前做好准备” 的相关文章

16岁天才遭质疑!43秒03打脸黑粉:中国短跑不需要圣母

16岁天才遭质疑!43秒03打脸黑粉:中国短跑不需要圣母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跑道快被踩冒烟了!5月11日那场女子4X100米接力资格赛,四个中国姑娘硬生生跑出43秒03的小组第一,直接把东京世锦赛门票抢到手。最...

北京网络辟谣宣传月│ 解码网络谣言之角色篇

北京网络辟谣宣传月│ 解码网络谣言之角色篇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谣言的出现和传播,不仅严重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污染网络...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基础档案   姓名:黄惠根   职称:主任护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新华社天津5月14日电 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韧性   新华社记者宋瑞   背诵中国交通法规,苦练倒车入库、侧方停车...

健身帅哥“山阿”去世,仅33岁,妈妈透露原因,生前文案一语成谶

健身帅哥“山阿”去世,仅33岁,妈妈透露原因,生前文案一语成谶

   5月12日,健身圈传来噩耗,据山阿的母亲发文得知,其儿子山阿已于4月8日永远的离开了,将生命停留在33岁。...